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西临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东依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行政区域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109平方公里。2018年底,全区总人口9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万人;下辖浒墅关、通安2个镇,狮山横塘、枫桥、镇湖、东渚4个街道和浒墅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
苏州高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区域交通十分便利,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
1992年2月前,苏州高新区无独立的行政辖区。
1992年3月,新建的苏州河西新区开始代管原属苏州市郊区横塘乡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狮山6个行政村。区域范围: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抵向阳河、横塘乡北界;西达狮子山、何山;北接吴县枫桥镇南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
1992年11月,苏州河西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4月2日,苏州河西新区改称苏州新区。苏州新区代管的区域范围扩大至原吴县枫桥镇的徐何、典桥、金庄3个村,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黄山村。区境四至: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接向阳河、横塘乡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等村;西临木渎镇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吴县枫桥镇支英村;北连枫桥镇支津、毛家、木桥、合利4村。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
1994年6月10日,吴县的枫桥镇,木渎镇的兴隆等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永和等7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东与京杭大运河相临;南与向阳河、横塘镇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天平诸村接壤;西与吴县藏书乡的五峰、天池、篁村3个村和郊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鹿山、石羊2个村相连;北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五图、塘西、红星、长亭4个村毗邻。境域面积52.06平方公里。
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吴中区等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虎丘区虎丘镇和白洋湾街道以及横塘镇的部分村划出,由相城区和吴中区划入通安镇和东渚镇、镇湖街道,建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区划调整后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
开发建设以来,苏州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且成为苏州现代化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繁华的金融商贸区之一。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6.3亿元,增长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442.8亿元,增长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34.4亿元,增长9.3%;完成进出口总额455.6亿美元,增长10.8%;实际使用外资4.35亿美元,增长3.5%。
1.创新发展迈开新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成为苏州科技创新主阵地。创新资源集聚方面,先后引进和建设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国知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中科院光电所苏州研究院、浙大苏州工研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院等近100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和研发基地。累计吸引各类人才22.9万人,其中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近1000人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2家、瞪羚企业92家、上市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7家,大中型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7.3%。区内企业共承担了1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制定各级标准150项。创新产业发展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8.5%、59%。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医疗器械产业年产值增长均超过20%。全区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达55%。我区获批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医疗器械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相继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太湖金谷”新三板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交易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我区成为全国首家创业投资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单位、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全国唯一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1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全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6家,在孵企业800余家。
2.协调发展迈开新步伐。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注重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东部狮山片区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功能加快完善,西部生态科技城创新主战场地位逐步凸显,北部浒通片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品质品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中环快速路高新区段、马涧路西延、南环西延建成通车,地铁3号线高新区段正在建设,有轨电车1号线延伸线、2号线开通运营,太湖大道快速化改造完成投用,狮山路拓宽升级改造,狮山广场、大运河风光带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规划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100%集中处理,工业和生活垃圾100%集中收集转运,居民气化率达到100%。
3.绿色发展迈开新步伐。开展绿化造林,持续推进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及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全区林木覆盖率超过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推进环境治理,实施宕口覆绿整治,累计整治覆绿宕口95个;加强废气、废水排放重点企业的监管整治,完成多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支管施工,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打造生态亮点,围绕25公里太湖岸线、49座山体、3万多亩基本农田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积极实施环太湖生态修复工程,白马涧生态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高品位生态公园建成,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苏州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并获批4A级景区。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我区成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城镇”建设成效显现,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我区成为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区。
4.开放发展迈开新步伐。内外开放日益扩大,区内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700多家 (全球500强企业40多家),累计注册资金270多亿美元,其中日资企业超过500家,成为长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日资高地”。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集聚内资民营企业24000多家,注册资金2200多亿元。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苏满欧”成为效率最高的中欧货运班列之一,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启用,区内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累计达95个。苏盐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40亿元。改革工作持续推进,改革亮点不断涌现,“政经分开”经验被编入国家《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推广。我区首创的“涉刑党员停权机制”被编录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区非公党建“三项工程”和“周新民党建工作室”创新实践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并作为基层党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充分利用“两块牌子、两种体制”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积极探索把开发区优势与政府行政管理强势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优势更优、强势更强、上优下强”管理新格局。
5.共享发展迈开新步伐。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组织运营好社区股份合作联社、劳务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累计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71家,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区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8%。高标准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探索推进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村均集体收入905万元,增长7.1%。完善城乡一体、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和退休居民待遇享受率达100%。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100%创建为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成为全市首家四星级高中全覆盖地区。加快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成全市最大合资医院明基医院,建设苏州科技城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苏大附二院北区,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
下一步,苏州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对标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1.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集聚。推进双招双引。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以“项目突破年”为抓手,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效能,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转化成果。强化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招商,巩固深化“日资高地”的亮点和优势,重点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和地区功能性总部,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42项、区级领军人才(团队)200项、产业紧缺人才600人,引进培育1~2个拥有重大原始创新技术的创新团队。强化企业服务,加快实施上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资源环境促进机制,推动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推进“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先导产业。围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和应用,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围绕太阳能光伏和锂电池,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的质效。围绕医疗器械,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围绕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发展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围绕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发力转型升级。持续落实“千企技改升级”行动,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建设省级示范性智能车间6家。依托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全年关停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超过60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争创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狮山上市公司总部园、科技城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发动科技引擎。加快推进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金属3D打印协同创新项目等已落地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对大院大所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地标性民营科技企业,新增上市企业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6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
2.美化城乡面貌,提升功能品质。完善基础设施。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何山路西延等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尽早启动轨道交通9号线规划建设,加快3大小镇建设。营造宜居环境。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4+1”问题整改,全面完成“散乱污”整治。全力推进清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有机废气整治任务,布设区域土壤监测网络,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全面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新增、改建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特色田园村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把树山村建成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精准实施富民强村政策,引导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优化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进8大类40项、总投资130亿元的为民实事项目。深入落实富民增收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扶持重点人群就业。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新建改扩建学校18所,启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普及便民体育设施,确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90%以上,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38平方米。推动苏州民族管弦音乐厅等文化品牌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总结完善狮山横塘“多网融合、一网治理”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网格化创建达标率。实施“蜂巢计划二期”,建设治安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公共安全科技信息化建设深度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深化党建引领,落实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高标准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委中心组打造成学习新思想的示范班。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增加基层政治思想工作。夯实基层堡垒。规范“双电子化积分”考核,深入推进“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建设,持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认真执行基层党建工作“十二项制度”,依托“苏高新党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对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日常指导、督查,全面规范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反腐倡廉。扎实推进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深入开展政治生态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切实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